【星空之翼】[小说] [作者:罗尼][校对版全本]
内容简介:星历571年3月,在殖民地新伦敦,不满地球联合政府的部分殖民者在地球代表处门前举行示威游行时,一个“人群中有炸弹”的谣言引起了人群的惊慌失措和胡乱奔走,并造成了互相踩踏。在警察好不容易控制住了局势之后,现场已是一片狼藉,这场和平示威和诉求,最后竟演变为37死,一百多人受伤的惨剧。
没人知道造谣者是谁,是不是个阴谋,真相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也许它将永远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愤怒的殖民地民众把怒气发泄到了无辜的地球联合政府的头上,殖民地政府开始公开讨论独立问题,新伦敦的民意调查也表明,有高达百分之八十七的民众支持独立,紧张局势持续升级,地球联合政府的几艘太空战舰开始在新伦敦的行星轨道上巡逻待命,人们不禁纷纷猜测:会再出现一场独立战争吗?
单纯从军事力量上而言,地球联合政府无疑占了压倒性优势,除去庞大的星际舰队外,还有为数达几百万的陆战部队,而新伦敦殖民地,除了警察部队,就是几艘老旧的太空战舰及空间巡逻艇,无论是装备上还是训练上都远不及地球联合政府,唯一占有优势的就是支持新伦敦的殖民地星球也比支持地球联合政府的要多得多,然而,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认为这场战争地球方面必胜无疑,人们讨论的是地球方面能多快结束战争以及如何尽少伤亡的问题,只有少数远见人士,以之前历史的无数教训为参考,一针见血地指出,地球方面不会轻易获胜,战争将会是持久的和血腥的,最终对双方而言,这都是一场灾难。
不过幸好的是,人们吸取了原北美独立战争的教训,在最后关头,外交斡旋和谈判占据了上风。星历571年9月,在艰苦的谈判后,新伦敦条约签订了,包括新伦敦在内的数个殖民地如愿以偿,战争终于得以避免,所有忧心仲仲关注事态发展的人类都不禁松了一口气。
然而,谁也没想到,新伦敦条约的签订,竟然是人类世界的一道分水岭。
在条约签订后,地球联合政府吸取了经验教训,放下架子,逐步调整了自已作为人类起源地的优越心态,以平等共处的态度与其他少数几个地球附近的殖民地政府重新组建了地球联邦,在参议院的明智领导下,联邦按自已的步调持续稳定发展;
与此相反,新独立的各个殖民地政府虽然也共同组建了同盟,但同盟出于对联邦压倒性的武力优势的恐惧,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到了星历712年,同盟不论是疆域,资源还是军力已经远超地球联邦,也是在同一年,军人出身的参议员史蒂夫在忠于他的部队支持下控制了议会,授予自已为终身最高元首,大权独揽,实行新闻管制和高压统治,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没有皇帝之名的皇帝。
星历782年,同盟的第三任元首约瑟夫·史蒂夫控制议会通过决议,银河帝国诞生了。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话放在国际关系和政治上也不例外。从同盟和联邦分裂以来,双方虽然一直关系不睦,但好歹还能保持相安无事,不过口头上不说,但私下里一直相互以对方为假想敌,到了史蒂夫的上台,随着众多的异见分子不断因迫害、高压而逃往联邦,双方关系开始急剧恶化了,公开地指责成为家常便饭,军事对峙逐渐成形,这场将近一个世纪的紧张对峙被后世称之为新冷战,直到星历804年战争的来临。
虽然新冷战开始后联邦就开始扩充军力,以弥补双方在实力上的差距,不过一直到开战,联邦的军力相对于实行军事扩张政策的帝国,还是处在相当的劣势,开战以来尽管实行了坚壁清野并进行顽强抵抗,但在帝国军突然袭击及强大军力面前,联邦军仍然不断失利,尽管大部分居民都在帝国军抵达前成功撤离,但开战仅半年时间,与帝国相邻的边境地区十多个行星、太空站等还是相继沦陷了,联邦形势岌岌可危,帝国舰队兵锋直指地球,联邦急需一场关键胜利稳定战局,鼓舞士气,挡住帝国军的进攻。
星历806年,联邦集中兵力,由著名将领汉密尔顿将军指挥,在大角7星域战役中,重创了帝国军风头最劲的第二、第三、第七舰队,击沉和重创了包括42艘太空母舰在内的近四百余艘帝国军各类舰艇,击毁各型战机3800余架,取得了开战以来联邦第一个伟大胜利,虽然联邦舰队同样损失惨重,但毕竟是第一次,联邦挡住了帝国军的前进步伐。
经此一役,帝国军舰队元气大伤,兵力使用捉襟见肘,面对联邦的全面反击,帝国不得不从新占领区域全面撤退返回本土,依托在本土的空雷、预警侦察卫星、空间要塞及自动防御炮塔等构建的防御网进行专守防御;而联邦兵力较帝国本就弱小,在收复了大部分被占星球后,也成了强弩之末,面对帝国的坚强防线,继续发动新的一轮攻势根本就是有心无力,战线基本稳定在开战前的分界线附近。
经过之前的激战,谁都明白了对方不是个软柿子,除了前线一些小规模的战役和冲突,大规模的战事暂时是平息了,联邦和帝国双方开始进入了新的一轮蜇伏期,清舔伤口,双方都在扩充军备,征召后备人员,积聚力量……新一轮的大规模战役正在酝酿当中。
在这样复杂微妙的形势下,银河帝国边远星域行星海德堡的瑞森·尼高尔接到了帝国征召入伍通知书。
**** Hidden Message *****
长期以来热的很稳定
页:
[1]